好文欣赏?acm程序设计竞赛与数学建模的对比 分享至QQ空间

发布时间: 2010-10-14 13:37:31.0 点击: 2961

原帖地址:http://www.gdutbbs.com/viewthread.php?tid=172113

随着ACM/ICPC2006北京赛区预选赛的结束,我的ACM生活也是基本上结束了,尽管我很热爱这个游戏,也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也不能不暂时离开。各论坛上都有这样的言论就是:学校总喜欢拿数学建模和ACM程序设计竞赛进行对比,的确,这两个比赛都是三个人一个队伍,应该说都考察了参赛选手全面的素质。然而毕竟区别还是很大的,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几项大学传统赛事之一,相信会有很多大学会像我们学校一样看重这一点-----官方认证。

正如某大牛说的,学校一般都只重视投入少,而比较容易产出结果的数学建模竞赛,的确是这样,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出一个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的队伍远远比出一个ACM程序设计竞赛金牌的队伍相对容易多了,有人说ACM程序设计竞赛一般的金牌都被国内几所著名的名校垄断了,而数学建模竞赛则不是这样的情况,从全国性的评奖结果看,学校分布还是比较平均,而且是各个赛区分别推荐的,因此不会出现大奖被垄断的情况出现的。其实从这个方面来说,ACM程序设计竞赛的竞争激烈性是要高于数学建模竞赛。

在说数学建模竞赛本身是一个很好的竞赛形式,的确能提高数学素养,在科学研究数学建模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实验室产生的大量数据绝对是需要数学处理才能产生真正的科学结果,完全凭直觉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教育部倡导这项竞赛的确是用心良苦,真正用心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人肯定能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然而似乎在中国这样国情下,各个学校名利心太强了,使得数学建模竞赛这一个如此好的竞赛形式带来了如此多的不公正,无论从竞赛过程还是评奖过程,指导老师参与的都过多了,以至有人发出感叹“数学建模究竟是学生参加,还是导师参加呢?”。再就是评奖的过程的确是人为因素大了点,受大干扰也大了些。

现在的数学建模竞赛好多都是成了伪造数据竞赛,从赛区的初评来看是产生这种情况的温床。赛区的初评都是看结果的,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篇论文的质量,只要结果不理想的将很可能是直接刷掉,于是出现了好多数据伪造,只要模型的结果不理想,在时间不允许的前提下只能这样,要不然尽管在问题的解决中有创新,但是人家根本就看不到了。这样的事实看多了,可以说麻木了。看着那么多伪造数据的论文拿国家大奖我只能说数学建模已经在慢慢的贬值,给人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数学建模就是鼓励造假,越假越好,越假越能拿大奖。曾经我参加过全国性的竞赛,模型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结果全部是我编程或是手算出来的,没有一点伪造,结果什么都没有。相反看到了拿全国大奖的同学,问他们结果怎么那么好,一句话伤透了心“我们的数据都是伪造的”。伤心之余,被获奖的网友们称我们队“经验不足,人太老实”进行总结。教训是惨重的,对心灵的打击是不能磨灭的。

从此对数学建模的印象就不如之前的那么虔诚,感觉都是假的,尽管不想造假,但是造假获奖得到的是学校的奖励与鼓励,得到的是各种荣誉。从这个方面至少反映了现在的大学造假之风已经比较严重了。

相反ACM程序设计竞赛给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公平,公正,机器评判有效的避免了人为误差,对与不对自有数据进行测试。而且ACM程序设计竞赛还给人一种永远要继续学习的动力,考察的的各个方面,数学,编程能力,相关学科背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热爱这个活动的人相信大部分都是一种兴趣,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一种追求梦想,一种永远上进的精神。ACM需要长期的积累,没有随便就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ACM也是一种奥林匹克,需要长期的锻炼,加上现场的良好发挥才能取得好成绩。

在北京听了吴文虎教授的讲话,也很受触动,还记得刚接触信息学方面的时候,就是他的介绍让我对信息学有了了解。未来的世界信息化,不会编程,不会计算机技术的话肯定是不能适应的,而ACM程序设计竞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训练基础的程序设计,听到一些教授对现在计算机方向研究生的一些评价“现在的计算机研究生竟然连一个排序的程序都不会写,还要思考好久,写出来竟然还有一大堆的错误,包括编译错误”。也许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也许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总之似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都是朝理论科学家方向在努力,一个考试成绩很牛的学生可以对经典的最短路算法,最小生成树算法讲得头头是道,然而就是不能写程序,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多人对于经典算法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下来的。科学技术领域日新月异,计算机算法领域也是如此,大学本科的教育教材方面已经是难跟上发展,ACM程序设计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引领前进的平台,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算法与思考方法都可以在赛题上找到答案,而且通过题目的训练不仅能锻炼编程能力,至少对算法也是应该理解。所谓“与时俱进”在这里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记得看王晓东的算法书时,看到前言说该书是追踪美国ACM课程体系的最新成果,而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正是ACM协会主办的竞赛,所谓最新的成果至少在ACM的赛题上肯定能得到体现,因此通过这样的竞赛形式不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吗。ACM形式值得在大学推广,个人觉得它至少能改变人们对与学习的认识。

今年我们学校第一次学习国内名校的方式对研究生复试加入了程序设计这一个环节,题目都是从OJ上挑选的最简单的几道题目,考试时间似乎是3个小时,结果只有一个研究生成功的Accepted了一道题目,全场的提交也就是10个左右,老师看了也无奈,给了唯一过了题目的那位研究生满分。都是研究生了,应该水平都不错的,为什么实战能力就不行呢,似乎在一个同学身上找到了答案,大学里好多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写的代码都不会超过1000行,也许夸张了些,但是这毕竟说明了,能真正有编程的机会并不多。其实编程是一种动手能力,和其他的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一样,都是需要动手动脑的。尽管这样的事情也许不应该说,但是这是事实,相信全国许多其他的学校也会有我们学校这样另人疑惑的事情。我们教练去年组织学生开发了自己的OJ,这个有远见的项目,当时还很不引起关注,现在终于开始有人关注了,这也算是一件好事情了。

再从竞赛的角度看,学校方面经费的确是一个问题,ACM程序设计竞赛需要的经费的确比较多,一个赛区出一支队伍需要的钱往往都要好几千,目前全国三个赛区,如果一个学校都去的话,经费的确是很大。申请经费不容易呀,最向慕的是ZSU,学校很重视比赛,似乎他们的队伍在全亚洲都有出赛的,真的是很不容易,不能不敬佩他们的教练郭嵩山老师。


|返回 |   | 转到页头|
Copyright © 2008-2025 (浙ICP备2022001332号), TZOJ.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2025 台州市非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台州市君悦大厦B幢1603室